今天是: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详细内容
粮食“八连增”:多因素聚集创造奇迹
发布时间:[2012/9/19]      文章作者:农民日报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点击次数:2509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经受了耕地和水资源约束“双紧”、气象灾害与生物灾害“双灾”、物化成本与人工成本“双涨”、国际因素对生产和市场“双冲击”等多重考验,实现历史罕见的“八连增”,创下非同寻常的奇迹。这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

  粮食“八连增”,成绩来之不易。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努力,在政策扶持、科技支撑、抗灾减灾、行政推动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机制,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生产发展之路。

  政策扶持更加有力。政策释放强烈信号、发挥激励作用,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至关重要。十六大以来,中央确立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中央连续9年发布指导“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部署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包括取消农业税、建立种粮补贴、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等政策。农民在共享改革成果的同时,感受到中央重农抓粮的决心,也增强了务农种粮的信心。

  设施投入更加有力。粮食增产需要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升。十六大以来,中央制定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科学规划粮食生产布局,加大对农田水利、标准粮田、土地整理等重大项目的投入力度,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小农水补助资金169亿元,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100亿元,改善灌溉和排涝条件,增强抗御旱涝等自然灾害能力。

  科技兴粮更加有力。粮食增产潜力在科技、出路在科技。十六大以来累计投入50多亿元,促进技术研究集成和成果转化,形成推动粮食科技发展的强大合力。通过实施种子工程,加快选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品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2008-2012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40多亿元,在全国建设22406个集中连片的粮食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并选择基础条件好、增产潜力大的5个市(地)、50个县(市)、500个乡(镇)开展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试点。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53.5%,比10年前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这表明我国农业发展已从过去主要依靠增加资源要素投入转为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

  指导抓服务更加有力。2006年以来,国务院连续7年召开全国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和工作会,部署安排春季农业生产各项工作。2011年开始,国务院组织开展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11个增产行动成员单位对23个省(区、市)联合开展督导检查,督促地方抓好各项增产措施落实。各地广泛动员、汇集力量,促进各类要素向粮食生产汇集,推动了各方面力量向粮食生产聚焦,初步形成了中央统筹、部门联动、上下协同抓粮食生产的新格局。各级农业部门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因时因地因苗落实好田间管理措施,提高技术到位率。

  防灾减灾更加有力。近几年,受气候变化影响,干旱、低温、洪涝等灾害多发频发。各级农业部门牢固树立减灾就是增产的理念,努力做到防在灾害前面、救在第一时间、抗在关键时点。合理调整农作物区域布局,变对抗性种植为适应性种植,做到主动避灾。通过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病虫防治作业效率可提高5倍以上,每亩水稻可增产50公斤以上,小麦可增产30公斤以上,防治次数可减少1~2次,农药用量可减少20%以上,节本增效、增产增收作用显著。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免责申明
Copyright©2010杭州萧山临浦中心供销合作社版权所有 电话(传真)0571—82473723
全程网络策划与设计:杭州巨创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浙ICP备16001549号-1